BBC前驻中国编辑为男女同酬而战
2018-03-17 21:23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她意外成为一名寻求男女同工同酬的女英雄,成为世界头条新闻,并引发了热门话题“支持凯瑞”。本文讲述了BBC前驻中国编辑凯瑞为平等而战的故事——令她成为一股不可令人忽视力量的个人战斗。
【欧洲时报申忻编译报道】她意外成为一名寻求男女同工同酬的女英雄,成为世界头条新闻,并引发了热门话题“支持凯瑞”。本文讲述了BBC前驻中国编辑凯瑞为平等而战的故事——令她成为一股不可令人忽视力量的个人战斗。
图为凯瑞·葛瑞西。(图片来源:《英国电讯报》 Kate Peters 摄)
一石激起千层浪 倡导男女同薪同酬
“事态一度非常紧张。”凯瑞·葛瑞西(Carrie Gracie)说,“时至今日,我的生活依然十分混乱。”说这番话的人是不久前刚刚从BBC戏剧性辞职的驻中国编辑,随之她也成为世界新闻头条。
凯瑞的家位于里士满公园不远处,她小口地喝着咖啡,陷入了沉思。她周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除了楼梯下的小工作区,那里摆放着一张狭窄的书桌,堆放着大量的文件和书籍。自从1月份,她在公开信中控诉她的雇主采取“秘密且非法的薪酬文化”之后,她便成为同薪同酬运动的领军人物,得到了很多公司内外的支持。“目前的体系本身就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基础之上的,因此何谈平等的薪水,他们觉得不值得为你付那么高薪水。”她说道。
她自己便是典型的例子:就像在公开信中写的“在过去4年里,BBC有4位驻中国的国际编辑——两男两女。去年7月,我得知在前一个财政年度中,两名男性编辑工资所得超过两名女性至少50%。”
她之后解释道,“在得知非法的薪水歧视问题后,我不能再回到中国,和他们同流合污。”
有一大批BBC女性员工站出来支持她。包括节目主持人维多利亚·德比夏尔(Victoria Derbyshire)、克莱尔·鲍尔丁(Clare Balding)、简·加维(Jane Garvey)和萨拉·蒙塔古(Sarah Montague),她们都发了推文并添加话题“支持凯瑞”,同时联名发了一封信,表示数百名女性都和BBC引发薪酬冲突。
凯瑞从沙发中跳起来,给我展示她戴着的银色刻字项链,这是她的一些女同事送给她的。
项链上面刻着“我支持凯瑞”。但是她何曾想过自己如何成为这场运动的转折点?“你认为这是真的么?”她以不确定的口吻问道,“我不知道。但是我每迈出一步,都会想‘哦,天啊,我一定要这么做么?’但是我别无选择,真的没有。”
产生共鸣 太多的女性遭到歧视
看似无畏的凯瑞引发了有关性别平等的辩论,这不是她第一次在事业中做出巨大个人牺牲。5年前,当她成为BBC中国区首席编辑时,她还是名单身妈妈,并处于第二次乳腺癌治疗的恢复期,在此之前,她还要照顾2岁的白血病女儿。她还是接受了职位,并搬去中国,这里距两个孩子有5000英里远,那时,他们尚未成年。
承受如此大的风险,辞职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我猜她需要经过什么样的心里斗争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这么做不是为了钱。”她说道,“10月份,我拒绝了4.5万英镑的加薪,现在我又拒绝了10.5万英镑的薪水补偿。所以说,你不得不总是提醒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便是‘如果我不这么做,谁会?’我已经55岁了,在BBC干了30年,依然工作量饱和,不会被轻易解雇或是被边缘化。而我现在希望能为未来一代女性做一些事,让她们不再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凯瑞并非从未感到过不安和恐惧。“有三件事情一定会让我做噩梦,其一是我把BBC肮脏的一面公之于众,同事们会认为我这是对公司的不忠。我还担心和BBC引发冲突,这种处境会让我感到难过,就像从家中被驱逐出来一样。”“我担心的第三件事是观众会不理解我。他们会认为我不过是为了要得到更多的钱,或是认为我很贪婪,他们可能不会理解我是出于争取平等权力才这样做的。但是令人如释重负的是,我最担心的两件事并未发生,我没有被同事或是观众误解。”
凯瑞得到的鼓励显然起到作用。“我的同事与大众们都非常给力,达到惊人的程度。我从他们那里收到过很多信息。但这也是悲伤的来源,因为有太多人告诉我他们自己有关薪酬歧视方面的故事。我曾收到来自公众的上百条信息,其中3/5是女性。大部分来自英国,也涉及到全球。这些人来自大学、其他大型组织、慈善机构、NHS和私企,年龄分布在各个阶段,上至退休的女性,下至在校学生。几天前,一名14岁的女足球运动员给我发邮件并告诉我,在她的足球俱乐部里,她总要面对来自一些男孩对她的性别歧视性言论。“我的故事让她感到总有途径解决这种处境。”凯瑞说道,“人们可以理解我,这让我感到松了口气,但是难过的是,有太多的人能因此事产生共鸣。这加强了我的使命感。”
如果说过去几个月是艰难的,那对这位金牌播音员来说,在她的人生中还经历过更糟的。凯瑞只简单的穿了一件灰色圆领衫和一条黑色牛仔裤。她坦白地讲述着她的生活,包括孩子、事业、疾病和离婚(她的“离婚照”——是一张高雅的黑白照片,照片中有她、前夫和孩子们,这张照片代表着他们夫妻从此分道扬镳——照片被骄傲地悬挂在楼梯的墙面上)。
图为支持凯瑞的BBC女性员工。(图片来源:《英国电讯报》)
祸不单行 孩子和自己身体出现问题
凯瑞出生于巴林岛,在苏格兰东北部长大,在家中5个孩子里排行老二,父亲是位外交官,母亲是位教师。当她17岁的时候,母亲因卵巢癌去世了,后来她得知她的家族有一条变异基因——BRCA1基因——“和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美国知名女演员)一样”。1987年,凯瑞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和经济专业后,来到BBC,成为一名制片实习生。之后,她便“迷上了中国”,1991年,她以记者身份被派往那里,几年后,爱上了一名中国摇滚鼓手。这个人比他大几岁,叫程锦(音译),凯瑞和他一起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
1995年,凯瑞和锦一起回到伦敦,并结了婚,当时她在夜校学习中文。不到一年之后,在1996年9月份,他们的女儿蕾切尔(Rachel,现在21岁)出生了。然而她并没有就此放下工作享受生活,6周之后,她便和丈夫带着新生儿一起回到中国,开始为爱尔兰广播公司(RTE)工作。
随着1997年的到来——这是中国新闻的重大一年,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去世以及香港回归——BBC要求她回公司。她答应了,成为公司驻北京编辑。有的时候她要带着蕾切尔工作,甚至那个时候她还怀着儿子丹尼尔(Daniel,现在19岁)。“我当时挺着孕肚还带着一个孩子,乘坐公共汽车时,总会引起窃窃私语。”她回忆道。
一切都不容易,但是之后的一年让生活更加艰辛。在蕾切尔两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虽然,一开始“没有诊断出是什么病,我不断地去医院问‘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医生告诉我这只是冬季病毒。”最后蕾切尔被转院,来到伦敦的大奥蒙德街医院,并在那里确诊为白血病。时至今日,凯瑞说起这些仍显纠结。“那是我一生中最难的时刻。这让我想起了妈妈的去世。”她说道。
回到英国后,因为全家人的开销都靠她一人,她没有选择,只能在女儿病重的这两三年间继续工作——在BBC国际频道。“当我们刚回来的时候,连个家都没有。所以我只能找一些慷慨的朋友借宿。”凯瑞说。
同时,锦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他要追寻自己的音乐事业,并让凯瑞独自一人搞定一大堆抚养的问题。
当蕾切尔5岁的时候,终于结束了治疗 。但是之后,在2004年,凯瑞42岁生日之后的一天——“我妈妈就是在这个年龄时去世的”——凯瑞被诊断出乳腺癌,并需要接受6个月的放射治疗。癌症以及夫妻间相距千里的压力实在太大了,2006年,当两个孩子分别9岁和7岁的时候,凯瑞和锦离婚了(锦之后再婚了)。“他并不长住这里,在中国时间更多。”凯瑞说,“他总是来回奔波,有时接下某个项目,会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虽然当时我们还没有离婚,但我也只能像一个单身母亲那样,一直靠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此感到厌倦。现在回顾起来,感觉当时真的很坚强。”
和孩子相距5000英里 无暇照顾他们
现在凯瑞和锦依然是朋友,在他们离婚后,锦来英国时,凯瑞仍乐意让他住在家中,但他依旧会“逼疯自己”,她笑着说。
2011年,凯瑞的乳腺癌复发了,她需要进行乳腺切除手术和化疗。“2012年,当我重返职场时,没剩下多少头发了。”她实事求是地说。
如果一个人一旦经历了这些,一定会希望尝试过一种更加平静的生活,但是这可不是凯瑞的作风。第二年,BBC说服凯瑞成为驻中国编辑——如果不是做了这项决定,也不会有后来的诸多事情发生。
“其实,我原本100%不想这么做,这对孩子没有好处,我本应回绝这个职位的。”凯瑞说道,“但是我和BBC很多员工都说过,我们需要提高在中国的新闻覆盖范围,扩充团队中的女性员工。好了,现在就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了。”
她17岁和15岁的孩子一再向她保证他们没问有问题。“一开始我就和孩子们讨论过这件事,他们表示‘太好了’。”凯瑞回忆道,“他们知道我有点厌倦了,因为我一直都只是在念题词机,这不是我喜欢也不是我原想要的工作。”
锦一直都想多照顾孩子一些,并同意在我不在的这段日子里,从中国搬来,照看孩子们。这份工作让凯瑞一年中有200多天看不见孩子,而这期间,只能独自一人住在北京的公寓里。
但是,除了每天和孩子们打电话,最难的莫过于与孩子们相距甚远。“这很难。”凯瑞说,“尤其是这个时刻的青少年生活中会发生很多事情,而他们人生中最亲密的人,却和他们相距5000英里,且十分忙碌。”
突发事件 结果却令她筋疲力尽
去年7月份,爆发了突发事件。当时BBC公布了年薪在15万英镑以上的员工名单。直到那时,凯瑞才意识到比起男性国际主编,她挣得有多么少。乔恩·苏培尔(Jon Sopel,BBC驻北美编辑)的年薪在20万至24.9999万英镑之间,相比之下,凯瑞每年只有13.5万英镑。她没有经过再三考虑便直接找到她的雇主,希望处理这种不协调的事情,但是她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她这一举动会引起怎样的连锁反应。“我曾想过,当我向他们解释,他们这么做违法了,而他们会表示‘是啊,你是对的,我们一起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这么说,我会就此打住,也不会不再信任他们。”凯瑞说。
其他人也被这份薪水数据震惊了,7月22日,一群BBC女性员工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有关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来,在8月1日,凯瑞直接给更高一级的负责人写信,告诉他,如果她一直得到不平等薪资,她将无法继续工作。于是,10月份,一个有关她薪水的非正式谈判开始了,公司提出给她涨薪33%。“但是这仍然不公平,也并没有提及前3年的事。”凯瑞说。所以她发布了一份正式的申诉,但结果却令她筋疲力尽,让她“身体透支,非常疲惫,还被孤立了,我开始想自己是不是疯了,并充满了自我怀疑。”同时,BBC女性员工开始公开讨论自己的薪水问题。“突然,从黑暗中,你看到了一丝光明,并意识到自己可能推动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凯瑞说,“如果这件事只是我身上的个例,我不会这么大动干戈,但是我发现,这是很多人面对的现状。”不过,她一直没有打算将此事公开化,直到12月,她在一个访谈中听到詹姆斯·哈汀(James Harding,一位BBC新闻主管)坚称:“我们是男女同工同酬的”。“我当时就想,‘这不是真的,我们不能让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所以一切爆发于那一点。我当时其实害怕极了。”
一些人知道凯瑞要干什么,并试图劝阻她。“很多BBC的新老同事都觉得曝光这事会让情况变得很糟,并给我引来各种各样的议论。”凯瑞说,“我并没有担心自己太多,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获得支持 得到很多知名女性的喝彩
同时,她的一些朋友觉得她应该接受公司的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一些人说‘你怎么能拒绝掉那笔钱呢?’”但是她的孩子们却说:“好极了。”凯瑞说:“孩子们都很支持我。丹尼尔很有趣,因为当我的公开信发表时,他并不在,之前我曾在FaceTime上和他聊天,表现出了焦虑。我当时说‘无论发生什么,生活都要继续下去’。而丹尼尔说‘是的,妈妈,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你爬过最高的山。’”
很显然,一直以来,孩子都给予她支持——的确,他们出席了一些特别委员会听证会现场,并一直默默地为他们的母亲加油。1月31日,她出席下议院的数字、文化、媒体和运动特别委员会听证会,在两个多小时的有力证词中,她解释了BBC出现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她要选择表现出不满。凯瑞的陈述坚定且充满激情,虽带愤怒却很克制,赢得了很多知名女性的喝彩。天空新闻主播萨拉-简·米(Sarah-Jane Mee)发推文表示:“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美国知名女演员)将会在电影《W1A》中扮演凯瑞·葛瑞西。”国会议员哈里特·哈尔曼(Harriet Harman)赞扬凯瑞“言语真诚,令人叹服”,还补充到“谢谢你,凯瑞在男女同工同酬上清晰地表达了心声。不仅督促了BBC,还让世界职场女性发生改变。”
BBC的女性员工娜迦·蒙切蒂(Naga Munchetty)、凯特·希尔福顿(Kate Silverton)、凯特·艾迪(Kate Adie)和马睿拉·佛洛斯特拉普(Mariella Frostrup)都在保得利大厦外面等待,以支持她们的同事——之后,她们便把那条项链当礼物送给了凯瑞,作为为她点赞的标志。
从听证会上最令人震惊的信息或许是凯瑞在担任BBC中国编辑前3年时,BBC给出的低薪的理由。
“他们告诉我,我当时一直有待发展。”他们这么说,完全忽视了她从事新闻工作来的10年经验。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切只是刚开始
凯瑞现在调整了生活,回到了位于伦敦的BBC总部(Broadcasting House)。自她从北京回来,一直从事于广播和电视节目工作,在刚回来的第一周,她开始在第四电台主持《今日》节目。
重新走在这座大楼里,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以各自不同的眼光打量着她,这感觉一定很怪。
“我认为这很正常,对于我来说,只是有点不安。但是(重新回到那里)就像磁铁一样,要么是吸引,要么是排斥——但是事实上,更多的是吸引。”当一些人在电梯里或是走廊里遇到她时,都会表现出支持和感谢。
现在回顾一下,凯瑞没有什么感到后悔的,就她所知,她做了一件对的事。“这就像一场惊心的旅程,但是却不可避免。”她耸耸肩膀。
我想从她的经历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更加支持且相信其他女性。这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尝试不要让消极的因素走入内心。很多次,我都被怀疑、自卑或是缺乏自信所困扰。如果你可以把它转化成有用的愤怒感,并把它转化成积极行动,那将是非常有力的。自从去年夏天开始,其实每一位BBC女员工原本都可以压制自己的愤怒和苦楚,并不再追究此事。与之相反,我们发动了一场运动,开始做出重大改变,这让我们每个人感觉良好。”
那么,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呢?她还想继续留在BBC,并继续抗争,使其从里到外发生改变吗?“肯定的。”凯瑞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是刚刚开始。”
(《欧洲时报》英国版与《英国电讯报》联合专版 本文作者:Rosa Silverman 译者:申忻)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fm.m4.cn/2018-03/1339527.shtml
文章来源:欧洲时报 | 责任编辑:东方
-
新闻周刊:性别工资差异的确存在
-
时代周刊:金正恩究竟想要什么
-
CNN:教皇的黑历史
-
商业周刊:中国在非洲的手机制造业巨头
-
新闻周刊:美国校园种族隔离回归60年代
-
新闻周刊:美国总统排名
-
时代周刊:美国市郊家庭二十年的变化
-
商业周刊:为什么美国害怕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
-
皮尤:美国人的爱情与婚姻
-
外交政策:中国无人能懂
-
纽约时报:中国如何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地位
-
商业周刊:日本的监狱,老妪的天堂
-
时代周刊:《黑豹》的革命力量
-
新政治家:英国与新的政治强权时代
-
Redbooth:哪个国家的人最勤劳
-
时代周刊:你所不了解的长寿秘诀
-
赫芬顿邮报:中国不要你的垃圾
-
外交政策:美国人还是那么丑陋吗?
-
纽约时报:中国的腋窝:国际品牌的滑铁卢
-
纽约客:正确的事情,错误的理由
- 1中国尚未掌控的核心技术清单
- 2学爸:面对令人窒息的中美芯片差距,想清楚
- 3陈经:中国的觉醒 这是技术战争
- 4习近平: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
- 5叙缴获完整美军导弹 特朗普赞美之词遭打脸
- 6时代周刊:金正恩究竟想要什么
- 7白头盔视频中被“化武”杀害的男孩 被俄媒
- 8马克龙喝了几杯酒后,和记者透露攻打叙利亚
- 9解放军海峡陆航军演,台军判断完全落空
- 10马尧:大规模空袭叙利亚?美国现在打不起!
- 11“中国芯”离了美国到底行不行?
- 12戛纳张震国籍标中国 台当局急了 张震方淡定
- 13英特尔:必须执行对中兴“禁售令”
- 14印高官称古印度发明互联网 印度人看不下去
- 15鸭绿江1米9长鲟鳇鱼 68条估价超600万元
- 16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 中美进入战略相持期
- 17美国又对中国下黑手!专家:可在这三个方面
- 18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欢迎加入第二次冷战》
- 19佣耕:武统台湾,今年正当其时
- 20古巴选出新一任国家领导人 告别卡斯特罗时
- 1李毅:赖清德415讲话有什么作用?
- 2中国尚未掌控的核心技术清单
- 3牛弹琴:为什么南海大阅兵提前结束?三个重
- 4叙利亚盲童在废墟中的天籁演唱,让人流泪
- 5学爸:面对令人窒息的中美芯片差距,想清楚
- 6如果有一天用军事打击惩罚“台独” 做也就
- 7牛弹琴:叙利亚挨打释放五个强烈信号! 中
- 8张召忠:这种惩罚性打击今后可能随意有
- 9法国学生挑战中国高考题:完全不会!
- 10美国民众上街抗议空袭叙利亚 批特朗普"太好
- 11扬言“反攻大陆最佳时机” 台湾“专家”突
- 12陈经:中国的觉醒 这是技术战争
- 13特朗普又要“搞”越南!逼得大使已经辞职
- 14崔天凯:希望美国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
- 154颗未经授权的私人卫星被偷偷送上天:美方
- 16炮轰成龙“代表中国还是代表香港”? 黄秋
- 17英媒:特朗普原本想连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设施
- 18美国为何匆匆决定对叙动武?动手时机耐人寻
- 19台媒从王毅这句话里读出“邦交国”又不保了
- 20揭秘红军唯一女师长:手下出了3位大将17位
- 1李毅:近期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 2加拿大厨师现场宰割鹿腿讥讽素食主义者抗议
- 3外交政策:中国无人能懂
- 4美国的数据真相
- 5杨少锋:远比你想象复杂的中美贸易战
- 6李毅:右派须正视毛泽东历史评价只可能更高
- 7反转?周立波持枪藏毒案真的可能无罪释放
- 8班农: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
- 9宜兴紫:中美之争的核心问题
- 10梅新育:中国应当与特朗普打一场史诗级贸易
- 11宜兴紫:失去理性的西方世界
- 12梅新育:是报复,更是警示
- 13商业周刊:为什么美国害怕中国最大的科技公
- 14纽约时报:中国如何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地位
- 15黄虫子:大人物金正恩
- 16牛弹琴:这是中国今年最大考验 中国开始反
- 17金一南:逼中俄结盟将是西方的灾难 基辛格
- 18郑若麟:谁将笑到最后?
- 19李毅:赖清德415讲话有什么作用?
- 20叶胜舟:金正恩首次访华应该知道的24个要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