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沙特教权恶劣抑制人权,国际不能旁观
核心提示:《华盛顿邮报》:强烈谴责沙特当局抑制人权的宗教极权行径,沙特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但时下该国的时局已经不容许美国和国际社会袖手旁观。
被判处鞭刑1000下的沙特作家巴达维。
《查理周刊》遇袭事件激起的舆论仍在发酵,近日在沙特阿拉伯,该国一位知名博主巴达维(Raif Badawi)因发表触犯伊斯兰教的文章,被沙特当局判处10年监禁,鞭笞1000下,分每周20次执行,执行一年。
对此,《华盛顿邮报》刊登社论,强烈谴责沙特当局抑制人权的宗教极权行径,社论认为,沙特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但时下该国的时局已经不容许美国和国际社会袖手旁观。文章编译如下:
巴达维的行为和他因此而受到惩罚的反差,充分说明沙特这个王国的现状,很多人的思考模式停留在久远的某个世纪。
通常,沙特阿拉伯被谴责为全球人权状况最为糟糕的国家,但到目前为止,这个国家的政府仍对此无动于衷。
作为沙特的的知名博主,巴达维呼吁就伊斯兰教定义展开公开辩论,在那篇博文中,文字间充满了讽刺,也有不敬之处,但是,这正体现了现代社会自由之精神。巴达维因此激怒沙特国内那些墨守教义的神职人员,上周五,他在沙特第二大城市被判处1000次鞭刑,其中前50下当即执行,剩下的每周执行20下,这简直堪称是几个世纪以前的判决。
《华盛顿邮报》去年对巴达维先生进行过报道,巴达维曾因网站问题在2008年遭沙特当局逮捕,随即释放,不久,他又因创办被指侮辱伊斯兰教的网站被迫离开沙特,直到沙特检方后来调低了指控;但到了2009年,归国后的巴达维被禁止离境;2011年,沙特检控方再次指控其言论“侵犯伊斯兰宗教价值观”;进入2012年,一位在沙特备受尊敬的神职人员指定巴达维是“必须受到惩罚的叛教徒”,巴达维因此再度遭到逮捕,同时他主理的网站被迫关闭,其家人也离开了沙特阿拉伯,那一次的判决,法官最终否决了“叛教徒”的指控,使他因此逃脱死刑,但前提是在庭上保证自己作为穆斯林信徒的责任;近期,巴达维再度被抓,被判处监禁12年,鞭刑1000下,以及罚款沙币100万里亚尔,约合26.6万美元。
巴达维先生将不会独行!因同样罪名而被判监的人在沙特大有人在,上个月,两位妇女无视沙特政府“女性不得驾驶”的禁令驾车上路,被指控为恐怖主义嫌犯并送上特别法庭审理,但据BBC的报道,这两名妇女在社交网络推特上有大批的跟随者,送她们上特别法庭的指控不是因她们“作为女性驾车”,而是因为他们在推特上的相关留言和评论。沙特这个王国不仅禁止妇女驾车,竟然还禁止她们对此做出评论。这是为什么?
早前,奥巴马总统在周四已呼吁沙特取消对巴达维先生判决,但沙特政府无视奥巴马的求情,于周五执行了首轮50下鞭刑,美国国务院就更别说了,无论他们的措辞再是强硬坚决,沙特政府的立场更是岿然不动。
然而,并非所有办法都对沙特不起作用,我们要建立完整揭露沙特现状的机制,成立像针对朝鲜那样的国际调查委员会,搜集沙特政府侵犯人权、践踏妇女权益的资料搜集库,只有国际舆论才能左右沙特的领导人。
无论沙特与美国是多么深厚的盟友关系,只要是侵犯了人权就不会被国际社会忽视,更何况,沙特已经做得非常出格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fm.m4.cn/2015-01/1259544.shtml
四月网声明:专栏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来源:中评社 | 责任编辑:齐鲁青
-
皮尤:东欧与西欧
-
CNN:贝聿铭的中国银行大厦
-
商业周刊:中国是世界的零售业实验室
-
时代周刊:饥饿助长了委内瑞拉的犯罪和暴力
-
商业周刊:深圳,一座安静的城市
-
外交政策:中国与世界的软实力沉浮录
-
外交政策:与机器人共舞
-
纽约时报:中国大陆与金门
-
卫报:中国可能抛弃二孩政策
-
BBC:韩国从上至下的提升幸福感运动
-
纽约时报:污染会影响人类的思考能力
-
纽约客:自行车骑手的手势释义
-
时代周刊:美国历史上影响至今的25个时刻
-
纽约时报:死亡的客户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敲响
-
大西洋月刊:社交媒体不应当审查仇恨言论
-
BBC:委内瑞拉玻利瓦尔能买到什么?
-
商业周刊:中国的三流车企拯救沃尔沃
-
大西洋月刊:大脑的认知偏见
-
纽约客: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中国农村
-
福布斯:棒约翰的毒性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