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放弃六方会谈的时刻到来了吗?
核心提示:美国政府拒绝了中国政府重启六方会谈的提议,美国政府不想被这个诱惑蒙骗,成为牺牲品。美国指责中国不愿意承担地区安全责任,六方会谈就是没有意义的。

外交政策美国政策研究专栏11月30日文章,原题:放弃六方会谈的时刻到来了吗?文章中提到,美国政府拒绝了中国政府重启六方会谈的提议,美国政府不想被这个诱惑蒙骗,成为牺牲品。因为中国不愿意承担地区安全责任,六方会谈就是没有意义的。以下是文章内容摘编。
据纽约时报,为应对最近的朝鲜半岛危机,北京号召重启六方会谈,奥巴马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中国想一劳永逸地把应对目前升级的紧张局势提前于这个需要长期解决的朝核问题,而奥巴马政府明智地抵制了这一诱惑。
正如Mike Green所解释的,对历届政府来说这都是个诱惑,就连布什政府,都是它的牺牲品。当所有选择看起来都不可行时,坐下来与朝鲜谈判,至少从表面开来,是个“能够做点什么的”还行的方法。但在过去,坐下来与朝鲜谈判一直没能取得成效,这次大概也如此。
六方会谈背后的理论看似可行,并且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支持这个途径来打破一些来自结构性条件的区域僵局。
条件1:与别的相比,朝鲜最偏好保留政权,并把核武器作为其政权存活的最佳保证。只有当朝鲜认识到核武器是对自身政权的威胁时,这个政权才有可能同意采用一个适当的外交途径解决方式。
条件2:由于几十年的经济制裁,美国对朝鲜的非军事化影响受限。当我们开始部署新的经济制裁时,我们发现我们对朝鲜的非军事化影响虽然不为零,但还是远远小于中国的影响力。所以只有我们让中国在实现朝鲜无核化问题中发挥重大作用,使朝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才能改变条件1的状况。
条件3:美国和中国在各种可能的结果排序上有本质不同的倾向。除了朝鲜无核化是中美共同的第一期待之外,中国其次希望的是与有核装备的朝鲜为邻,而不是与一个坍塌的朝鲜政权为邻。相比之下,美国则更愿意朝鲜政权崩溃,而不是与一个核武装的朝鲜共存。双方都不会承诺对方自己将改变这种期待结果的排列次序,除非有其他适用于双方的代价或好处,他们才可能改变战略演算。
条件4:鉴于对自己有利的现状(也就是条件3),中国十分乐意搭美国的外交便车,即使美国的外交努力无果而终。只有中国在这次外交成功与否的赌注上押更大筹码,中国才更有可能承担任何的实际负担。
重启六方会谈是一个改变现状看似可行的办法。这一举措让中国在无核化努力的成功实现中也持有一份股权。作为东道主和共同负责人,六方会谈的失败也将会是中国的失败。朝鲜的好战性是针对所有的六方成员,必然也包括中国。几乎没有人认为六方会谈可以成功得出一个外交解决方案。而更多的人,包括我在内,认为如果六方会谈失败,将明显是朝鲜的错和中国的问题,会谈的失败也将充分调整对中国政府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中国在安全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这一理论被证实自己的不足之处。正如预料的一样,朝鲜多次背信弃义,然而众所期待的来自中方的回应也一直没有出现。中国没有给朝鲜渐进施压,而是对朝鲜一再妥协并掩盖朝鲜的不义行为,这就像一个软弱的家长努力在为自己溺爱坏了、行为不检的孩子辩解似的。
奥巴马政府没有贸然解救陷入窘境的中国,是非常明智的;对于中国的要求比如限制美军在黄海的军事演习,奥巴马政府也没有做出让步,这也是非常明智的。相反,美国应采取实际措施加深与区域条约盟友的合作,并且坚决主张中国采取与美国相似的举措来支配朝鲜。
只有中国愿意承担起地区安全责任,六方会谈才有意义。直到有一天事实证明,没有再谈的必要为止,六方会谈才会被放弃。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fm.m4.cn/2010-12/1091397.shtml
四月网声明:专栏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来源:四月传媒 | 责任编辑:wunan
-
皮尤:东欧与西欧
-
CNN:贝聿铭的中国银行大厦
-
商业周刊:中国是世界的零售业实验室
-
时代周刊:饥饿助长了委内瑞拉的犯罪和暴力
-
商业周刊:深圳,一座安静的城市
-
外交政策:中国与世界的软实力沉浮录
-
外交政策:与机器人共舞
-
纽约时报:中国大陆与金门
-
卫报:中国可能抛弃二孩政策
-
BBC:韩国从上至下的提升幸福感运动
-
纽约时报:污染会影响人类的思考能力
-
纽约客:自行车骑手的手势释义
-
时代周刊:美国历史上影响至今的25个时刻
-
纽约时报:死亡的客户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敲响
-
大西洋月刊:社交媒体不应当审查仇恨言论
-
BBC:委内瑞拉玻利瓦尔能买到什么?
-
商业周刊:中国的三流车企拯救沃尔沃
-
大西洋月刊:大脑的认知偏见
-
纽约客: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中国农村
-
福布斯:棒约翰的毒性文化
网友评论